2021年,艺术品市场仍旧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下,香港佳士得却在春拍举槌之前,宣布当季王牌——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的油画《奴隶与狮》,作品估价3.5亿—4.5亿港元,成为史上估价最高的亚洲艺术品。
然而,就在作品举槌拍卖的当日,这件当时备受瞩目的高价拍品在距离最低成交价尚有3000万港元时止步,遗憾流拍。实际上,早在2006年,《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就以5388万港元的成交价,刷新了当时中国油画作品世界拍卖纪录。
尽管作品在当时遗憾流拍,但却激发了收藏家与行业内外人们对于20世纪油画的再认识。“老油画”也在专业人士的不断“打捞”下,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当前艺术品市场调整时期的一颗“定心丸”。
在中国嘉德2024秋拍现当代艺术板块中,20世纪艺术再次成为一个重要专场,与“当代艺术夜场”平分秋色。让人惊奇的是在当代艺术市场出现重大波动、行情不稳的市场环境下,20世纪现代艺术板块却呈现出稳健增长的喜人态势。
十多年来,以中国嘉德为首的多家拍卖公司,深入追索和梳理艺术史发展脉络,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了自20世纪以来至今各阶段、不同代际和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面貌,意图秉承着专业的视角为众多藏家提供一份现当代艺术的收藏指南。
2024年中国嘉德秋拍“二十世纪艺术夜场”脉络清晰,重点拍品组合的出现、经典作品美术史价值和市场价格的高度契合,让该专场取得不俗的成绩。该专场共21件拍品,成交17件,成交率81%,总成交额高达1.12亿元。若加上白天举槌的“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日场”,粗略估计,2024年中国嘉德秋拍的20世纪艺术作品总成交额约为1.3亿元。
收藏家孙瑞表示,这一专场的作品基本囊括了20世纪范畴内的名家经典作品,甄选的艺术家名单、经典作品、学术脉络、市场共识等方面完整度较为一致,多重因素叠加,最终使得该专场取得了市场调整时期难得的成绩。
对比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首次举行的“开拓与奠基——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先驱”专场,这一专场将20世纪老油画作为单独板块推出,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油画先驱的艺术,重估了20世纪中国油画家作品的艺术、市场价值。在那场拍卖中,上拍作品61件,成交率仅为60.66%,成交总额也只有1871万元。
不过,到了2011年秋拍时,中国嘉德同名专场的总成交额便一举斩获1.3亿元。当年,中国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格突破千万元的老油画就达51件。在“罗芙奥香港2011年春季拍卖会:现代与当代艺术”专场中,常玉的《五裸女》更是以1.28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当时老油画拍卖的亿元拍卖纪录。那一年,被业界视为“老油画井喷之年”。
开创先河的老油画
时至今日,在艺术市场整体调整的背景下,现代艺术大师创作的老油画,在市场拍卖中成绩显著,显示出20世纪艺术板块的持续发力。
这些油画先驱的作品,即我们常说的“老油画”,狭义概念指1949年之前创作的油画作品,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民国油画、早期油画。宽泛而言,凡20世纪60年代之前创作的油画作品,均可列入“老油画”的范畴。
19世纪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留学海外的艺术生有几百人,数量仅占留学生人数的1%,但却推动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进程。第一代油画大师中,留学欧洲的颜文樑、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以及留学日本的陈澄波、陈抱一、丁衍庸、倪贻德、卫天霖、关良、关紫兰、汪亚尘等人,都成了开宗立派级别的中国油画奠基人。他们系统地学习西方艺术,回国之后组织了艺术社团,传播主流西方油画,创办美术院校,以西式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学生,在中国艺术历史变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他们的学生,即第二代油画家,尤其以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吴作人、苏天赐、胡善馀等为首,又开创出了不一样的局面。20世纪初,艺术先驱们在中国艺术现代化道路上坚守着各自的艺术立场。这些艺术家带着艺术民族化的使命远赴海外,在中西融合之路上不断探索。
林风眠、常玉等前辈打开了这扇大门,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又继续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冲突与融合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艺术家徘徊于主流艺术圈之外,以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与作品,在艺术史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近年来,居留海外、以前未被过多关注的艺术家常玉、朱沅芷、潘玉良等,他们的作品已成为市场抢手作。而另外还有一些因为名气不够大或作品不够多,几乎被今人遗忘的艺术家,如李铁夫、朱士杰、周碧初、许幸之等,他们的作品在最近几年不断被挖掘,其先行意义和艺术价值也逐渐得到艺术史和市场肯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调整的最近几年,20世纪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因其稀缺性和较高的性价比,成交价格维持上涨的趋势,不断创出新高。
20世纪油画,拍场中流砥柱
中国油画发展百余年来,最值得关注的是在中西融合这条路上,发展出具有东方气质油画的这些艺术家们的作品。其中价值最被低估的当属林风眠。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林风眠不仅是开拓者、奠基者,在中国画创新上更是一个践行者。林风眠于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他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世界艺术的潮流和趋势,且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带回中国。
作为一位颇有洞见的艺术教育者,林风眠的教学法糅合了传统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技巧,“中西融合”的理念被贯彻到艺术教育实践中,催生了中国现代绘画的萌芽。然而,在拍卖市场上,林风眠这位具有顶级艺术史地位的艺术家,却只能拍得二流的市场价格。在其高价拍品中,油画占据大半:2013年,其油画作品《渔获》在香港佳士得以2140万港元成交;2016年,其《渔村丰收》以3974万港元的高价刷新个人拍卖纪录。然而,即便在之后也陆续有高价拍卖,但个人成交纪录止步于此。长期以来,林风眠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中受到冷落,作品价格徘徊于低位状态,作品价格与价值的提升仍有较大的空间。
另一位活跃于近年拍卖市场的,是林风眠的挚友——吴大羽。作为20世纪第一批留法的中国画家,他被视为中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吴大羽富有远见且提出独特而大胆的抽象概念“势象”,能够代表其艺术造诣。
在2024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估价高达1200万元的《射戟辕门》寄希望于再创高价。该作曾在2020年以1207.5万元成交。虽然此次再次上拍以流拍告终,但其作品《瓶花》曾在2017年杭州西泠拍卖以4140万元高价成交,该个人作品拍卖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从艺术市场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千万元级艺术家,足见其近年不断上升的市场地位。
相比而言,赵无极则是成功将东方审美融于西式抽象,也是市场上最受追捧的艺术家之一。他将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相结合,在抽象表现主义浪潮中独树一帜,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早在2002年,赵无极作品《1.4.66》在香港佳士得就以755.41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成交纪录。时至今日,赵无极作品最高成交价已超过5亿港元。而在2024年的现当代艺术板块成交排名中,赵无极的《05.06.80》仍以9537.5万港元的拍卖高价,名列20世纪艺术家作品成交榜首。
相比而言,20世纪油画先驱们的作品,在市场上也深受关注。作为20世纪的早期油画发展史上重要的推动者之一,关良曾于1917年赴日本学习西画,尔后于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毕业。1923年回国后,他先后在上海美专、武昌艺专等多所学校任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年,关良的《石门》以900万元起拍,最终以1955万元成交。该作2019年的拍卖成交价为1001.5万港元,可见作品价格涨幅惊人。
在中国现代画家中,庞薰琹是第一个兼具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大师。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庞薰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024年中国嘉德秋拍“二十世纪艺术夜场”呈现的《秋光清絮》和《玉带红绒》是庞薰琹创作生涯后期的静物作品。《秋光清絮》以480万起拍,在多次缓慢且胶着的出价后,以954.5万元成交。该件作品2014年在中国嘉德的成交价为241.5万元,现成交价为当年价格的近4倍。
2022年,庞薰琹的《百花齐放》以超过最高估价2倍的高价落槌,成交价为2300万元,创下其个人作品拍卖价格的纪录。该件作品高仅55厘米,宽45厘米,这一价格充分体现市场对其作品价值的认可。
颜文樑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泰斗之一,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并称为四大美术教育家。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期间,颜文樑深刻钻研西方古典艺术。他于1919年创办了中国最早具有学术性、规范性和延续性的“苏州美术画赛会”,还创立了中国最早的美术馆——苏州美术馆。颜文樑构建和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经典体系,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0年中国嘉德秋拍,颜文樑于1964年创作的《南湖旭日》首次亮相拍场,以2783万元的高价成交,创出个人作品拍卖价格新高,充分体现收藏家对于首现拍场的高品质油画“生货”强烈的购买欲望。
与颜文樑具有同等艺术教育地位的刘海粟,在市场沉寂多年后,也于最近几年开始爆发。2019年西泠秋拍,刘海粟的《苏州河》以3160万元落槌,成交价3634万元;2020年,其作《太湖渔舟》在中国嘉德以2323万元成交;2021年中国嘉德秋拍,其作《复兴公园雪景》又以2300万元的高价成交。刘海粟作品在近年频繁拍出高价,充分说明国内藏家对其油画作品价值的肯定。
不仅仅是刘海粟,20世纪油画家的艺术作品整体呈现爆发之势。2020年,许幸之于1962年创作的《海港之晨》以488.75万元成交,创出其作品拍卖最高价。同年,胡善馀1944年的作品《穿绿毛衣的少女》以1012万元成交,创出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的新高。2021年,卫天霖1974年的《红白相间的花》以494.5万元成交,成为其作品拍卖的最高价。同年,孙宗慰于1948年创作的《庭院里的阳光》以552万元成交,也成为其作品拍卖的最高价。
不过,在2024年嘉德秋拍的20世纪艺术作品中,现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属潘玉良的作品。其作《偎依》估价60万—80万元,最终超出最低估价7倍的448.5万元成交。早在2005年,潘玉良的《自画像》就在香港佳士得以1021万港元成交。
重新定义20世纪油画价值
当前艺术市场,虽然整体处于调整时期,但不论画家名头大小,只要是来源可靠、品相完好且创作于1949年之前的老油画作品,都十分珍贵。收藏家孙瑞表示:“在市场调整时期,经典油画并不受影响,品质好的精品,仍旧受到藏家青睐,拍得善价。”
众多收藏家也表示,从市场角度来说,虽然近年来老油画的价格得以稳步上涨,但价值仍被严重低估,其涨幅仍旧比较缓慢。整体而言,老油画被低估的主要原因包括:20世纪油画的专业藏家基数少;老油画真伪问题比较复杂,收藏门槛高;早期油画作品存世量少,上拍作品更少,藏家和买家对这部分作品的整体认知度不高。
当然,近年来,20世纪老油画中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屡创价格新高,其背后是因为在学术层面上对他们的梳理越来越清晰,藏家对这些作品的价值认识变得越来越深入。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就曾在2019年举办了“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大展,系统回顾和梳理了中国现代艺术家负笈西行、求索新知的光辉历程。
20世纪老油画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色彩、造型、技巧,更是几代油画家在中国油画史承上启下地位的体现,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只要真伪可靠,老油画本身已经具备长期收藏的价值。
显然,要收藏20世纪的油画作品,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是学会鉴别。2010年,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蒋碧薇像》以7280万元拍出,接着就被媒体曝出,这件作品是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首届学生的一张习作。就在老油画市场爆发的2012年,上海宝龙拍卖公司以8900万元高价拍出徐悲鸿的《九方皋》也引发各方争议,业内人士认为,画作的创作手法、色彩、落款等方面都破绽百出。这两幅作品至今处于争议中,无法给出判别真伪的确凿证据。
很多藏家均表示,20世纪油画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品的真伪、出处。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林风眠、关良、庞薰琹、沙耆等老一辈油画家的作品真伪判断都面临很大的问题。作为历史上在外留学最久的先驱艺术家之一,沙耆在留学期间就举办过6次个展、8次重要联展,在比利时当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因其市场上出现的赝品比较多,出现在拍卖场的作品和价格都受到影响。
“20世纪油画收藏是一个很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领域,甚至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孙瑞表示,20世纪油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都很高,不能像当代艺术那样成为市场炒作的对象,而应该在学术关注上多下功夫,慢慢增加其价值砝码,以长线收藏带动市场。
备注:原文发表于《中国拍卖》杂志2025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