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从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状况来说,都是一个瞬息变幻、充满了各种不安、冲突与挑战的一年,而阴霾笼罩下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当然无法独善其身,这个与社会财富和文化精英阶层紧密关联的产业,也在全球性的经济低迷与消费萎缩中挣扎求存。
与此同时,业内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进一步给市场造成了消极影响,但业态的发展进化也随市场的变化为中国古代艺术品带来新的转机,由网络发展而来的新客户群迅速成长,甚至开始冲击固有的拍卖价格体系、审美标准与拍卖趋势。
从海外到国内,一些拍卖会频频产生令人惊喜的成交高价,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不同板块开始萌生出更为精细的分化与分工,对一些基于审美趣味的小众品类的关注有增无减,成为市场价格已固化的主流品类以外的新增长点。
单从苏富比与佳士得公布的业绩来看,2024年是令人沮丧的。2024年9月《金融时报》发布的报告显示,苏富比的核心利益在2024年上半年下降了88%,拍卖销售额下降了25%,尽管纽约总部、伦敦办事处大幅裁员,阿布扎比发展控股公司(ADQ)注资10亿美元,也未能缓解其庞大的债务问题。而在2024年12月18日佳士得公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中,其2024年上半年的现场与线上拍卖总成交额同比下滑了22%,全年成交总额同比下降了6%。这些数字显示了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窘况,业务的萎缩与行情的低迷是整年挥之不去的阴霾。
但也有一些令人欣慰的趋势,本年度的亚太区买家为佳士得全球拍卖成交总额贡献了其中的26%,而2024年9月才启用的香港The Henderson新亚太总部,录得了自2021年以来的拍卖新高。
更令人瞩目的是,年轻的买家总数持续增长,其中“千禧一代”乃至更年轻的买家群体已经占到了整个竞买人群的44%,这个数字相当惊人。结合国内的拍卖市场表现来看,“千禧一代”的新买家入场情况良好,购买的意愿普遍高涨,成为颓废市场里的一股清流与希望。
从整体成交趋势来看,文房雅器独占鳌头,尤其是清代官窑瓷器中的酒杯、茶圆、文具、香炉等,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大陆,都陆续拍出了足以比肩传统大型官窑立件的价格。
从2024年香港保利春拍“望星楼”专场中的一对康熙窑素白釉扣金口小杯以276万港元的高价破局开始,文房精致小件持续在各地的大小专场大放异彩,包括线上拍卖。如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清雍正款珊瑚红釉冲天耳三足炉(504万港元)、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清乾隆款瓷仿雕漆高士雅集图圆盒(529.2万港元)、香港嘉德拍出的清雍正款墨彩“杜甫游春”图笔筒(1032.6万港元)及乾隆款青花红彩云龙纹笔一对(468万港元)、北京中汉拍出的清康熙款青花夔龙纹罐一对(586.5万元)、北京中贸圣佳拍出的清雍正款御制宝石红釉宝珠钮盖卧足壶(725万元)等。
在大部分常见品种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这些小而美的瓷器的亮眼成交价说明一群新买家开始将艺术审美的要求和追求放在了竞买单上,传统价值观与审美趣味的变化成为下一轮艺术品拍卖必须要审视和配合的重要指标。
这些显著变化的购买趋势的背后,其实是新老藏家和买家们换手、资讯平台开放的结果。经过新冠疫情后大量网络视频博主们的推动推介和普及,艺术品拍卖会已经不再神秘、不再遥远。从这个渠道走进拍卖会的年轻一代藏家和玩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迅速掌握、搜索各种拍卖品的资讯、历史、价格和评论。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很快适应并发展出自己的艺术感知和品位偏好。从前因为认知、地域、信息等障碍而形成的价格偏差,也就是行里所谓的“漏”,如今都轻松得被手机里的APP迅速解密。大小行家们纷纷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这种情况必然会越来越普遍。强大的AI搜索工具让这个神秘了百年的拍卖行业,如今几乎变成了公开透明的厨房,这意味着各家艺术品拍卖公司的运营策略、征集方案、销售形式都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升级与配适。
2024年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市场现象,就是大家对拍品来源出处的考究更为重视。几个名家专场均大获成功,如香港苏富比春拍的“乐山堂存珍(二)”斩获1.55亿港元,香港佳士得春拍“十全——望星楼珍藏清代官窑瓷器”录得1.22亿港元,万众期待的香港佳士得迁址首拍“区百龄珍藏”成交高达8697.4万港元。
与此同时,国内的拍卖公司则力推“老户出旧藏”的噱头,也获得市场的强烈回应。如北京中汉拍卖推出的两场“民国上海士绅藏瓷”一度掀起了市场的热潮。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最近2年以来的高频率、大数量的拍卖场次引发的审美疲劳,很大一部分的拍品不停地在各个视频直播间与大小拍卖会中反复出现,影响了市场价格的正常成长,也导致大家对生货,尤其是来源清晰可靠的生货的期望越来越高,成为溢价的重要因素。
再看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在2024年严峻的全球性经济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今年古董珍玩的拍卖价格自然也受到很大冲击。在网络拍卖竞争白热化、行情价格透明的形势下,买家们变得更加谨慎、聪明而脆弱。500万元成了今年拍卖会重要的价格关口,无论是瓷器还是杂项,千万元级别的拍品寥寥可数,压价保成交致使许多委托方惜售优质高价艺术珍品,流通于市场上所见的熟货行货居多,又进一步销蚀了买家们的兴趣与耐性,形成恶性循环。但前述一组精巧罕见的文房器却又屡创高价,这说明市场的资金还是充裕的,只是买家们更有针对性、更聪明、更挑剔、更认真了。
从几家头部拍卖公司的成交结果来看,优质的、具有良好来源出处的明清官窑瓷器,价格在200万—500万元,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对于资产避险与小额投资的买家来说,这个区间的价格也是容易接受的。合理推测,明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对这个价格区间的中高级拍卖品仍然具有强大的消化能力。
全球的数据显示,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与来自中国国内的买家,依然是全球拍卖业最活跃的板块与群体。在持续恶化的经济形势下,香港的佳士得、苏富比、邦瀚斯三家拍卖公司却相继迁入全新装修的豪华旗舰空间,这就是投资方对未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与中国买家们投下的信任票。但新的业态、趋势也要求拍卖公司在营运方式与服务内容上作出更专业、更准确的升级和改变,香港苏富比似乎更加侧重高端零售与私洽服务的投入,香港佳士得则继续保持对重要单一私人珍藏的深度挖掘推广,而香港邦瀚斯专心做好中端拍卖市场的培养与把控。
来自中国的买家目前是拍卖市场最重要、最核心的购买群体,他们的品味偏好、审美情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海外拍卖公司的营销策略与方向,在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纵观2024年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四大板块——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古董珍玩、珠宝尚品,唯有古董珍玩相对保持在稳定的市场水平线上,整体抗震、抗压的表现最佳。古董珍玩板块的拍卖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在苏富比与佳士得的推动下,它的收藏群体遍布全球,鉴藏、价格的标准与体系也非常成熟稳定,这就是它能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主流的根本原因。
在国内,随着最近几年古埃及、古希腊、古波斯等一系列西方古代文明文物大展接连在国内各地博物馆掀起的观展热潮,新一代的艺术品收藏家、买家,乃至投资方,开启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观、文明观、艺术审美认知,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运营线上与线下的画廊、工作室、会所与作坊,他们将带动和营造一种新的收藏群体与生态。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研究和推动的现象,它将推动艺术品拍卖业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知识化、多元化,这才是未来的方向。
过去几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一直在挣扎中持续萎缩下滑,这个危机应该会持续并威胁2025年的市场情况。事实上,大部分业界人士也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不抱乐观想法。但这种消极的业态也并非单纯由经济大环境的恶化所致,也包含了网络的挑战、资讯的解放、新旧世代的接替等因素,这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与生活所面临的挑战。在某些层面上,矛盾与危机甚至会加重,但反过来看,这也是迫使整个行业从内到外进行升级换代的转机,文房器物、高古器物与融合式艺术品拍卖的兴起预示了这种转机带来的正面效应。
危机即转机。个人认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真正缺乏的并不是买家或者资金,而是信心。这种信心应该是来自对文化艺术的正确认知,尤其是目前新生代收藏家们在网络的推动下鱼贯入场,他们更加需要专业、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而不能只靠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的各路网络红人们的鼓吹。在挖掘更多的艺术品市场价值与内涵的同时,传统的艺术美学体系与艺术品价格体系,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弘扬与保护,这是维护整个艺术品拍卖事业继续走向未来的最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