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中国嘉德春拍,张大千《红拂女》以950万元起拍,经过数轮激烈竞价,最终以7130万元高价成交,创出当季内地拍卖市场书画板块首个高价。2023年11月30日,中国嘉德2023秋拍“大观·近现代”专场开拍,《红拂女》再次上拍,最终以1.15亿元成交,作品的送拍方为上海龙美术馆创办人刘益谦。十年间,《红拂女》升值了4380万元。
2013 年,在经历市场低谷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复苏。这一年,黄胄的《欢腾的草原》以1300万元起拍,在经历35轮竞价后,最终以1.288亿元成交,不仅为相对沉寂的市场注入活力和信心,亿元时代的回归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焦点。《欢腾的草原》的买家后被确定为上海宝龙集团,集团董事长许健康钟情于艺术品收藏,而集团进军艺术品行业的计划也在当时得以实现。2023年,宝龙集团以1.035亿元购藏的张大千山水巨制《巨然晴峰图》再次上拍,成交价9200万元。
同为张大千作品,一涨一跌之间,更显示了2023年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扑朔迷离。《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总成交额为643.24亿元,同比前一年增加16.46%。其中,中国书画板块总成交额177.71亿元,同比增长24.99%,占2013年秋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的53.35%。进入2023年,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书画成交总额97.11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7.46%,占艺术品成交份额的53.75%。但相比2013年的同一板块成交额,缩水近一半。
2023年近现代书画板块成交价超5000万元的拍品共有14件,其中有4件亿元拍品,3件为张大千所作,分别为《花开十丈影参差》《秋山夕照》与《红拂女》,另一件为齐白石的《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
在2023年近现代书画成交最贵Top10中,张大千作品6件,傅抱石作品2件,齐白石作品1件,吴冠中作品1件。在20家主要拍卖公司中,张大千共有800余件书画作品上拍,总揽逾16.7亿元,稳居近现代书画家成交榜首,占2023年度中国书画总成交额的13.9%。其中,张大千于1973年中秋创作的《花开十丈影参差》在香港苏富春拍以约2.51亿港元成交,这一成交纪录成为张大千的第三高价作品;12月9日香港苏富比的“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不负古人告后人”专场,21件张大千画作总成交逾2.95亿港元,其中《秋山夕照》以1.99亿港元拍出;张大千仕女画《红拂女》在中国嘉德秋拍以1.15亿元成交。此外,张大千仿古山水《巨然晴峰图》在北京保利春拍以9200万元成交,1968年《夏山飞翠》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以8619.25万港元成交,泼墨重彩《溪桥晚色》在华艺国际(广州)以6210万元成交……
有着大批拥趸者的齐白石作品在2023年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20家主要拍卖公司中,共有866件齐白石作品上拍,总成交额10.5亿元,位居第二。其中,《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以1.449亿元成交;老舍旧藏齐白石《花虫人物册》以5520万元成交,1934年作山水作品《湖光帆影》以1552.5万元成交……
然而,在“南张北齐”的稳定行情之外,其他近现代书画家作品却面临“跌跌不休”的行情。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板块,近现代书画也处于一种充满未知的状态,各种复杂因素叠加,困难重重,著名艺术品经纪人、鉴定家刘尚勇表示,近现代书画市场行情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趋势性的转变。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以往的老办法、旧经验可能已经解决不了艺术市场新的问题。
刘尚勇常年从事文物艺术品经营、出版和鉴定工作,在近现代书画市场有长达二十多年的丰富经验,是国内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尤擅长近现代书画的鉴定。他曾任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现为荣宝斋艺术委员会委员。在对刘尚勇的采访中,他对照几十年来的近现代书画市场行情,由浅入深地为我们剖析近现代书画行情。
《中国拍卖》:您曾说,艺术市场当前也面对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根据您多年对艺术品市场的观察来看,近现代书画市场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刘尚勇:2003年“非典”爆发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突然出现了井喷行情,开启了一个新的10年,近现代书画价格迅速被拉高。这波行情发展到2014年,断崖式下跌,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整个市场仍然身处下行通道之中。
《中国拍卖》:相比疫情之前,您个人认为2023年的近现代书画拍卖市场有哪些变化?交易行情是否恢复到了疫前?
刘尚勇:2023年年初,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疫情过后可能会有一次报复性的消费行情,因而会引发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强劲反弹。事实证明,显然大家想得过于乐观了,并没有像2003年那次“非典”后出现的井喷行情,反而市场仍在用大量时间继续修复此前已经走向低迷的行情。但是我们的关于疫情后的另一个判断却得到了印证,即疫情结束后,整个市场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结构性的调整,可能与我们疫情之前的市场完全不同。
《中国拍卖》:相比前几年的近现代书画板块拍卖,2023年的近现代书画板块拍卖市场有怎样的特点?
刘尚勇:具体到中国书画板块拍卖,特别是近现代书画部分,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这种结构式的调整。具体来说,近现代书画市场正在经历剧烈分化,这种分化呈现两极走势:已经得到艺术史定位的书画精品,被证明具有财富价值的近现代书画持续高价,但这部分作品比例是极小的;绝大部分市场流通中的近现代书画作品,都在经历大幅的回调,这种回调的深度是我们此前无法想象的,似乎深不见底。
《中国拍卖》:香港苏富比的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近现代书画总成交额11.65亿港元,创8年来新高,这是一种市场趋势还是偶然现象?
刘尚勇:从统计数据我们看到,2023年香港市场的近现代书画拍卖表现似乎更加亮眼,香港正在引领行情走势,我们可以暂时这样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又重回港元定价时代。这种情况的发生让内地巿场有些落寞感,不过总好过以前由美元或英镑定价的时代。市场发展不总是平衡的,有时候香港热闹一些,有时候内地热闹一些,这都可以理解。总体上讲,大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近现代书画这一部分的市场话语权仍在华人收藏家手中。
《中国拍卖》:您所说的“大的趋势”具体指什么?为什么当前这种趋势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刘尚勇: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全球艺术品市场行情不仅仅有疫情的影响,还有经济的周期性影响——目前全世界都处在经济发展的低潮期。所以,艺术品市场行情走低也不仅仅与疫情有关,疫情与局部地区冲突只是放大了市场本身的问题,多重问题叠加了,因此行情比较艰难。即便从近现代书画拍卖较好的香港苏富比拍卖来看,近8年来,苏富比近现代书画板块今年取得最好成绩,但是相比8年前的成交,衰退得实在是太惨了!今年虽然有一点点好转,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现在近现代书画的整体市场还在回调的底部摩擦。我们开玩笑说,这是市场在摸底,不知道这个底有多深,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整体经济不回暖,艺术品市场也难以复苏。
《中国拍卖》:香港苏富比近现代书画的成绩中,张大千两件过亿作品成交总额就超过4.5亿港元,张大千行书《张岳军先生印治石涛通景屏风》以23倍估价的1860万港元成交,在近现代书画成交最贵Top10中,张大千作品就有6件,为什么2023年的张大千市场这么火?
刘尚勇:确实,张大千的市场行情在这两年表现得格外亮眼。但这也只是一个特殊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张大千是唯一一个能让中国文化人产生认同感的近现代书画家。早在民国初期,徐悲鸿先生就说过,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作品变革形式,最容易为收藏家认同。
《中国拍卖》:从成交总额来看,张大千和其他近现代书画名家的市场成交“拉开距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暂时现象还是一种市场发展趋势?张大千《巨然晴峰图》以9200万元成交,较上一次过亿元的成交价,这是一桩“亏本”的买卖,您认为是什么导致的?这种情况会是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常态”吗?
刘尚勇:先从张大千这里突破,市场的这个选择的确是非常正确和机智的。张大千的《巨然晴峰图》2016年在中国嘉德以1.035亿元成交,这次的成交价只有9200万元。但是我并不认为买家亏损了,相反,正是由于买家的眼光和影响力以及张大千的作品处在上升期,相对于前段时间的经济泡沫期的价格而言,今天的8000万元,最少也相当于当时的1.6亿元,所以他应当还多赚了几千万元。现在的8000万元,可以买到价值相当的两张作品。也就是说当年的一个亿的张大千作品,今天 9000 多万卖出,再以当下的行情,能买到两张在过去价值过亿的张大千同类作品。
此外,特殊的是,艺术精品的价格跟整个市场行情有时候是背离的。为什么会不受行情的影响呢?因为艺术精品更看重交易机会,好的作品不一定随时拿出来拍卖,交易机会有时比这件东西本身都重要。
《中国拍卖》:在近现代书画中,还出现一些意外和惊喜,比如齐白石《吉顺如意图》估价680万至880万元,成交价4140万元,张大千《小鹤卿》翩若惊鸿,叫价66次,以4715万元成交,在您看来,成就这种“意外”的原因是什么?
刘尚勇:张大千的《小鹤卿》、齐白石的《吉顺如意图》低估高走,拍出高价,如果按我所说的疫情后市场逻辑发生变化,正在进行结构性分离,这两件的成交价就很正常。这正印证了我们对市场的判断,未来市场的雏形正在构建。
《中国拍卖》:除了“南张北齐”之外,您认为,近现代书画市场里,还有哪些仍旧会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核心人物或者潜力还待挖掘的书画家?
刘尚勇:林风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近现代艺术家,在中国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但直到今天,我们对他的研究还不到位,他作品的市场价值也不到位,连过千万级别的作品都少有。但他的学生吴冠中的画过千万的却很多,赵无极的作品也很多过千万上亿的。我们的近现代书画市场有很多价值洼地,有很多价值误区,这是由于历史认识造成的,这种偏差和扭曲需要时间,不断查漏与推演。我们应该对文物艺术品资源重新梳理,深入发掘其背后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并重新评估其市场价值。
《中国拍卖》:有观点认为,最近几年的近现代书画市场“一直徘徊不前”,您认为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吗?背后的原因何在?
刘尚勇:近现代书画在中国拍卖市场的板块中,绝对是主流板块,因为近现代书画体量够大,标的丰富,参与者众多。即便在当下大幅度调整的行情下,近现代书画仍然会是主流。现在所谓的“徘徊不前”,其实是“退中有进,进中有退”,该进的进,该退的退,重要的是要分清是谁进了、谁退了,而不是把所有的近现代书画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原地不动的状态。其实,市场并没有原地踏步。
《中国拍卖》:在您接触的近现代书画藏家中,当前的主要购买、收藏者的构成是怎样的?比如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与此前的藏家有什么不同吗?有人认为,近现代书画的收藏有种“老龄化”趋势,关注近现代书画的年轻人比较少,未来的市场发展可能后继无人,您如何看?
刘尚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中已经有新人在入场了,他们会带来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以及新的文化方向,所以市场也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吴冠中、林风眠、黄永玉等艺术家的“新国画”开始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特别是新的收藏团体的认可,所以他们作品的价格也在稳步上升,这虽然让那些坚持传统水墨、中国画观念的老藏家很不适应,但是我认为,他们在未来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现状。
关注近现代书画的人只能是越来越多,而且更加年轻化。一批老藏家过时了,他们并不是我们收藏圈的主力,那些年长的传统玩家正在逐步退离市场。过去市场里所谓的行家并不应该是我们这个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话事者。市场正在换血,期待新的活力。
《中国拍卖》:这些新入市的藏家,在近现代书画板块的作品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收藏与前一代收藏家又有什么不同?
刘尚勇:许多新入市的藏家在过去既不研究收藏也不一定研究艺术,但他们对近现代史有浓厚的兴趣,甚至他们的前辈、家人就是近现代史积极、踊跃的参与者,是当时的风流一代。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为了还原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他们在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时,同样也把眼光聚焦到那个时代的遗存——书法、手稿、文献、档案等上。最近,近现代书法,近现代名人的书信、文稿,在拍卖中都得到追捧。我们必须关注这一新的趋势,因为他们同时也会拉高那些对时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作品,从而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如此来看,一轮大的行情正在悄悄的酝酿之中,其中的学术准备、理论准备、资料准备、资金准备都在悄悄地完成,只是在等待一个爆发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