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日本已故艺术家石田彻也1996年作《运输带上的男人》以806.4万港元的超高价在香港苏富比成交,刷新了该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纪录,作品为亚洲私人藏家购得。
2023年9月,全球画廊巨头高古轩宣布代理石田彻也作品,随即为其举办个展。这一展览满足了31岁意外去世的石田彻也“到美国举办画展”的愿望。
2024年12月,香港邦瀚斯秋拍“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场于香港太古广场全新的亚洲总部举槌。《运输带上的男人》再次上拍,作品以5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001.3万港元易主,又一次刷新了该艺术家作品的拍卖纪录。两年间,作品升值了24.2%,扣除买入卖出佣金,易手此作的买家,可能只是做了一单不赚不亏的买卖。
《运输带上的男人》被视为精准诠释日本“失落的十年”经济困顿状态对“人”的影响。所有人都被困在“现代”这条巨大的生产链中,进入一个没有出口、不断重复循环的运输带,无处可逃。他的画作,让无数上班族心生同感。
作品的内容直观呈现了香港这座现代化之都的生存压力,作品的交易则反映了全球资本、艺术运作、当下交易行情的侧影。香港,以其充满活力的拍卖和远高于其他任何城市的成交率,改变了艺术市场格局。
大幅萎缩的香港艺术拍卖市场
2024年,源于经济下行与房地产危机,一直向前的香港艺术市场的势头走向下坡,这场危机甚至对亚洲艺术市场也造成了沉重打击。2024年的香港拍卖场上,几乎所有艺术家作品的上拍量和成交量,较往年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缩减。尤其是曾在过去领涨的现当代艺术板块,2024年拍卖的市场脚步进一步放缓。2024年上半年,香港艺术品交易总额与2021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56%。
2024年春拍中,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邦瀚斯、嘉德香港、保利香港六大拍卖公司,现当代艺术板块拍品总量811件,相较2023年春拍的1163件减少了30%。成交总额22.88亿港元,较2023年春拍33.95亿港元,缩水33%。而在2024年秋拍中,这一成交总额进一步缩水至21亿港元。
具体到不同价格区间而言,10万—50万美元间的拍品成交额下降26%,50万—10万美元之间的拍品成交额下降48%,100万—1000万美元之间的拍品成交额下降40%,1000万美元以上的拍品成交总额则下降了90%。
市场的降温还体现在高估价拍品的流拍上。从表面看,流拍是拍品估价偏高所致,背后的原因或许更为复杂,高端拍品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信心正在接受严峻考验。
纵观2024年的几场秋季拍卖,尤其是苏富比香港作为历年重头戏的现当代艺术拍卖专场,高端拍品成交率对市场起到的提振作用相对有限,现场较多买家保持观望态度。在竞买过程中,加价幅度、举牌速度均不同往日,藏家正在越来越有理智地进行投资。
香港艺术市场惊人的提升与新的驱动力
以上种种是否表明,香港艺术市场曾经的辉煌与狂欢就此落幕?西方藏家对于一度以天价成交的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有兴趣?亚洲藏家是否对西方艺术家不再感兴趣?当前香港艺术市场这种放缓对全球艺术市场有何影响?香港还能保住媲美纽约、伦敦的亚洲艺术市场中心的地位吗?
对此诸多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香港艺术市场的发展。
全球艺术市场数据库Artprice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4年短短十年时间里,香港艺术市场以拍卖成交额增长972%的速度蓬勃发展,甚至在2021年新冠疫情后达到复苏高峰,成交额从2008年的1.58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6.9亿美元。这一惊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香港国际拍卖行的活力。在某些年份,这些拍卖行在香港的成交额在全球艺术品成交额中的占比高达1/4。
香港以非凡的活力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尤其是在现代和当代艺术领域,其耀眼的销售额和成交业绩,甚至一度超过纽约这座声望颇高的艺术市场堡垒。
最近几年,香港艺术市场与纽约、伦敦一样,“女性”“年轻”“抽象”三股力量在艺术市场聚光灯下熠熠生辉。藏家们不因年纪、资历而却步,激励着这三股艺术力量,推动了近几年市场行情飙升。
艺术市场分析公司Art Tactic报告显示,2020年,香港超越伦敦,成为当代艺术拍卖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市场,亚洲客户,尤其是年轻一代,聚集着有待爆发的力量。
尽管全球艺术市场面临各种挑战,但收藏家的兴趣和参与度仍维持在高水平,特别是在亚洲市场。数字化趋势和可持续发展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年轻一代收藏家的行为模式也正在重塑市场格局。
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新锐藏家,即某些拍卖公司所称的“千禧一代”藏家,在香港崛起了,市场弱势仍能逆流而上。即便在艺术市场处于调整的当下,中低端拍品仍能以超低估价的数倍成交,其背后是由于新锐买家和年轻买家以前所未见的行动力活化了艺术市场。
香港佳士得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其亚太区所有买家及竞投者中,44%为“千禧一代”或更年轻的藏家。在其2024年秋拍名酒专场中,现场拍卖新买家总数与2023年秋季相比增长了150%,其中50%的新买家为“千禧一代”,这表明年轻一代对艺术品和名酒的投资兴趣正在增长。
香港邦瀚斯也表示,在其2024年拍卖中,逾30%的买家为新客户。“千禧一代”与“Z世代”积极参与,占全部买家的近35%,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巨头的追逐与调整
尽管香港艺术拍卖市场增长放缓,但香港的艺术生态系统仍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得益于西方艺术市场参与者的大胆扩张。
1973年位于伦敦的苏富比在香港举行首次拍卖会,成交成果斐然,被《纽约时报》形容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为了更接近亚洲藏家并满足他们对艺术品的购藏欲望,近年来,这些拍卖公司加大投资力度。2024年,佳士得在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摩天大楼TheHenderson开设亚太区总部,且在以开幕系列拍卖为主的下半年拍卖中取得亚太区最好成绩,成交总额创下自2021年以来新高,仅“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拍与日场的成交总额就斩获12.7亿港元。
与此同时,佳士得与苏富比两大巨头相继取消了原来在会展中心集中举办大规模、多门类、春秋拍的方式,转而拓展办公领域的展览空间,升级服务空间,以便每月不定期举行精品专项拍卖,深挖精品和组织名人旧藏的小规模专场。这种策略调整旨在加强拍品定位的精准度和提高市场适应性,并加强影响力。此外,邦瀚斯、菲利普斯、香港保利等多家拍卖公司也针对香港艺术市场作出了相应调整。
香港邦瀚斯拍卖业绩报告显示,其2024年拍卖总成交额创新高,达6.7亿港元,较去年上升18%,创下公司自2007年进驻香港以来的最高拍卖成交额。与此同时,其私人洽购业务增长68%。
除了拍卖公司,艺博会、画廊、艺术经销商也在积极调整应对香港艺术市场起伏的策略。2013年,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香港版诞生,掀开亚洲艺术市场新的一页。到2024年,参展商数量已达到242家,比2023年增加了65家,已全面回升至疫情前的规模。
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这个大舞台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观众和机构,不少画廊带来新代理的艺术家和一些市场相对陌生的年轻面孔,以及影像、装置、综合材料等对销售极具挑战的作品,吸引以亚洲藏家为主的客户群体。
除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及Art Central外,来自内地的亚洲最大规模艺展之一“ART021 HONG KONG香港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亦于2024年8月底首度在香港举行。这些艺术展会汇集各国的画廊参展,成功吸引了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来港参与艺术鉴赏及交易活动,推动了香港艺术市场发展。
海外画廊巨头也进一步以香港为据点,加速布局亚洲艺术市场。2024年1月,豪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于香港繁华区开设了占地900多平方米的新画廊。
时至今日,尽管我们所看到的香港艺术拍卖市场交易额有所减少,但香港作为东方与西方艺术作品交汇与释出的一个重要市场,立足于此地的拍卖公司、艺博会与画廊也在进一步提升国际艺术家作品的比重,为这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可与伦敦媲美的香港艺术市场
显然,尽管目前香港艺术市场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外资仍看好香港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前景。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力支持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本港文化艺术发展,并着力发展创意产业,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出了未来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艺术品市场的领导地位。香港当局会制定税务优惠及租金宽减等措施,以吸引更多国际及内地拍卖行、艺术画廊在港设立实体店。
M+视觉艺术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体现了香港文化艺术界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步伐,也体现了香港在进一步营造更为成熟的艺术环境,巩固其作为全球文化枢纽的地位。而雄心勃勃的西九龙文化区,汇聚了博物馆、剧院、公园和餐馆,成为文化与休闲的交汇点,也将改变香港现当代艺术资质及其市场势头。
香港因其仓储、运输、税务制度等优势,对艺术市场的发展极为友善。现阶段,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态已至成熟,专业服务也逐渐完备起来。香港不仅是亚洲艺术中心,也跃升至国际艺术交易重镇。
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各类艺术品贸易总额达1054.65亿元,较2019年的584.95亿元高出80%,整体贸易总额占比由2019年的0.7%升至2023年的1.2%。与此同时,香港的艺术品出口份额从2010年的2%增长至2023年的18%。
2021年,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的营业额几乎与在伦敦一样多,这一数据充分证明香港显然是世界上最具战略意义的市场之一。
佳士得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亚太区的拍卖成交总额为7.25亿美元,较上年下滑8%,虽然成交占比最少,但相比美洲区、欧洲、中东及非洲区,亚太区的表现更为稳定。佳士得中国区主席杨媛草介绍:“中国内地市场的表现十分强劲,全球拍卖成交总额中,中国内地为亚太区贡献最多的买家地区。”
然而,不管是交易商,还是香港地区的产业负责人,也不得不正视香港艺术市场发展所面临的危机。首先,来自伦敦、纽约等地的老牌艺术中心在艺术品拍卖、交易方面,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次,以新加坡、首尔、东京为据点的亚洲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活跃度和交易量不断增加,也对香港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分流效应。
此外,如东南亚、中东等地的艺术品新兴市场在迅速崛起,这些市场凭借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政策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交易和投资,苏富比、佳士得将相继在中东地区举行拍卖,也对香港市场构成挑战。例如,聚集东南亚艺术市场力量的新加坡异军突起,拍卖巨头苏富比于2022年重返狮城,举行“现当代艺术拍卖”,这是暌违15年后苏富比再度在狮城举办现场拍卖,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刷新了拍卖纪录;2023年,首届新加坡艺博会(ART SG)举行,来自30 个国家的150多家画廊参展。
尽管面临残酷竞争,就亚洲地区而言,香港在税务政策、地理位置、艺术氛围和艺术多样性方面仍发挥着优势。作为亚洲与整个亚太地区的艺术市场战略中心,香港积极展现自身特色,在链接不断发展的艺术景观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也在努力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全球艺术市场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香港将在未来至少十年的时间里,继续主导亚洲艺术市场的增长和成功。
备注:原文发表于《中国拍卖》杂志2025年1-2月刊